叶向高正式入阁之前,朝堂上就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觉得震惊的事,大伙都以为失去了圣眷,前阵子就辞官的孙承宗,又被原官起复,现在还要自请外放去做知府。
经过被皇帝批评了一顿的打击,孙承宗一开始自然是难免有些消沉,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始上疏请辞。
朱皇帝也没有彻底把他忘了,给了自己对大明的军事问题的看法,还有对各个边镇情况的实地调研情况,并严令他不要外传。要求他辞官后,以不会引人注目的身份,下到蓟镇去走访实际情况。
孙承宗对此一开始是有些抵触的,不过皇帝的命令,他没法不听,在看完皇帝给的资料,以致仕官员的身份,走访了蓟镇各个地方之后,他才算是弄明白,自己从前对大明的军事问题的看法有多肤浅,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皇帝说他去办事的话容易取祸。
下到基层,只是稍微打听了下,他就发现,偌大的大明,看着账面上有百万大军,实际上却是无兵可用。苦思了一阵后,他发现这样的现状,就是有皇帝的支持,也难以改变。原来他苦读了那么多兵书,根本就是连知己知彼都没办到。
了解完情况后,孙承宗总是不免有些灰心丧气。
等回到朝堂上,对熊廷弼针对广宁防御的布局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再结合自己这段时间内对边军的认识,他才发现,自己和那位被皇帝看重的经略比,果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这位孙先生,最终不得不承认,只是问几个老卒,只能说对军事还是一知半解,当下大明的整体军事水平也实在不高,那些大多只见过武将带着家丁玩猪突冲锋的老卒,本身也没高的见识,从他们那实际学不到太多靠谱的军事知识。
他只是还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军事上没有太高的天赋,依旧觉得,现在的他去经略辽东也行。
九月份的时候,在蓟镇走访了一圈的孙承宗回到京师,皇帝再次召见了他。
“先生这几个月,感觉如何?”
“军中弊政如此之多,臣竟是多不知情,如今知晓蓟镇情形,更是忧心不已。臣以为,当下之急务,乃是重整法纪,重将权,要叫各处武将多读些兵书。”
重将权是不错,不过这个时候朱皇帝还不想去撩拨文官们,让他们看出自己对文官领军制度十分不满。他对此没有表态,只是把话题揭过,“朕以为,先生不必忧虑兵事。大明之患,不在东虏,而在庙堂、州县、卫所。”
对这种信息量极大的话,孙承宗是不敢多谈的,只得丢出一句,“皇上圣明。”
皇帝实在不想和孙承宗谈大明的军事问题,大明的问题根本上就是体制和组织纪律涣散,暂时无解,也根本没什么好谈的。
“不知先生,对张江陵的变法,是如何看?”
孙承宗闻言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就变得有些紧张。张居正对于官员来说,是个不好谈的人物,他的变法尤其不好谈。
“微臣才疏学浅,不敢轻易臧否前宰辅。”
“朕以为,张文忠也是尚未任过州县,对地方情形不够了解,其变法才会有诸多不可取之处。兵事终非先生之长,朕希望先生能在地方上任职几载,于地方情形有所了解,回朝堂后能助朕一臂之力。此举虽有贬官之实,但先生当相信朕没有那个意思。韩非有言:‘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朕深以为然。”
对孙承宗,朱皇帝还是希望他去做个正经的文官,准备劝说他去当个知府。其实他原意是想让这位从知县做起的,不过让一个正四品的清贵中央官员去做知县,那这贬官幅度就太大。
听完后,孙承宗的心情很快变得有些复杂,他历来都有那种出将入相野望,现在皇帝根本是看不上他的军事水平,这让他心里很难受,不过皇帝认可宰相必起于州部,这也说明皇帝对他的期望是宰辅一级的,这个胡萝卜吊在前面,他怎么可能会不心动。
只是,任着清贵的职位,作为帝师入阁,这位孙先生原本也是板上钉钉的事,现在却是直接被调到地方,说到底还就是直接贬官,说明皇帝并没有完全认可他,也完全可以说他依旧是前途未卜。
孙承宗能在一把年纪考上进士,当然不是承受不起打击的庸人,对于皇帝的考验,稍微纠结了一会后他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他已经被看不起一次了,这一次他决定要让皇帝刮目相看。
孙承宗出京的时候,来送行的都比以前少了些,这一位最近在官场上的沉浮,让很多人都有些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