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奴亡,天启也只有第七年,只是不知道具体哪个月驾崩。
流民起义的火苗已经四处星星,明生不得不为大明之变局早作筹谋。
这也是军改的根本原因,大陆之上的斗殴动辄几万人,搅动流民乱窜,数十万人乱糟糟也是平常。
只靠营一级的编制已然难以应付,军团,师级单位才会是大陆战场的主力。
不要以为四海安置了有三百多万流民便能给大明续命,这就不现实。
说的难听一点,移走的大多是本该死在屠刀之下,或者饿殍于路者,都是社会的底层,于大局无甚的影响。
如果说四海这么多年折腾对大陆有何影响。
首先为迁移辽民。
一方面稳定了大明京畿,山东等地的治安,维持住了两地脆弱的民生。
一方面间接削弱了建奴实力,辽南沿海几近荒芜,建奴治下之汉民堪堪三十余万。
但对大明不利的一面也是有的。
便是大明朝堂的一众老汉们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尚以为天下还没那般不堪,搞不好就要做出什么瘦驴拉大车的蠢事。
其次为沿海扩商。
四海货通万国,更进一步促进了沿海几省的手工业,商业发展。从工者多,吸纳了众多无地无产者,算是帮大明稳定了江南局势。
可也更进一步刺激了勋贵乡绅的贪婪。
便如棉纺,丝绸两个产业,可都是需要大量土地种植棉花桑林的。
身在江南的王室勋贵乡绅势力疯狂侵占百姓土地,将一望无垠的稻田化作棉田桑林,转手便是白花花的银子入库,然后再继续买地购田。
国人骨子里都是农民,这话大体是没错的,对土地的奢求永无止尽!
泰西之人有了银子最败家的行为也只是花天酒地,建教堂,好歹还促进了文化,消费,建筑等产业。
可大明的勋贵地主老爷们却是要么扩地,要么将银子深埋地下,貌似勤俭持家的行为却是将大明的小农根基摧毁殆尽。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白银流入,消费不兴,物价自然一浪高过一浪,而作为农业社会物价的标杆,粮价更是首当其冲。
本来社会上可流通的银钱就多,加之米粮生产不断萎缩,这粮价不高才怪!
再次为内地诸省移民。
明生虽然频频布局,但都是暗地里行事,所安置的几十万贫苦百姓对大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于事无补。
何况人走了,地却是被乡绅老爷们所占据,普通的百姓也拿不到分毫的好处。
可以说四海对内陆的影响微乎其微。
若是明生所料不错,掀翻大明的流民起义照旧会兴起,干翻大明的不是后金,而是李自成之流。
奈何李自成没有太祖朱元璋的智慧,最后被后金窃取了胜利果实,这才有了当几百年奴才的悲剧!
从这一层面来说,四海同后金都不是什么好人,都是躲在流民起义之后的渔翁。
敲定了军改,明生转头便瞄上了民政。
所谓船小好掉头,此时若是不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日后各方利益落地,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改革更加会阻力重重。
其一,改组元老院,专司立法,剥离行政职能。
除原有诸元老之外,市厅级以上之文官,少将以上之武将,市级以上之大法官,各学府之正副院长,官准手工业行会,商会之正副会长等皆有资格提名,入选元老院。
定员百五十六人,设大元老一人,副元老两人,所有元老院成员任期五年,任职期间需卸去其他职衔,专一为元老院服务。
首届元老院人选由现任元老提名,直接获取资格。
其二,筹建国民议会,作为元老院之补充。
国民议会对元老院有提案权,质询权,协商权,弹劾权。
议员由省级国民议会推举,名额参照人口地域,每省五至十人不等。
各行省设立省级国民议会,拥有元老院赋予的地方立法权限,同时对同级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拥有质询权,弹劾权。
原有各镇各市议事会无立法权,但可遵循国民议会之原则,对同级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拥有质询权,弹劾权。
其三,改组统帅部,强化行政职能。
统帅部执掌行政权,军权,立法生效权,财政审批权。
统帅部成员包含总部各部署长官,各省各总督区长官,设最高统帅一人,副统帅一人。
其四,改革税务,强化财权。
总部成立税务总署,收回已经经营稳固之地方税权,地方各部门不得染指税收!
具体省份为海参崴,济州,大员,吕宋,中州各省。
其余各地亦会视情况逐步收归总部。
划分国税,地税。税收所得六分归属总部,四分归属省级地方,省级同市级划分同此例,市级以下不再划分,由市级统筹。
总部划定税目,严禁地方擅自新增,如有必要,可由议事会逐步提案,获得两院通过,最高统帅确认方可施行。
诸多措施一拥而上,直叫人眼花缭乱。
当然,这其中的门道不要太多,免不了吵架权衡,都是各方利益妥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