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五章 兵休民靖(2 / 2)三国:从草根开始崛起首页

寡人若不强军,待诸侯联军来攻,我赵国基业岂不是要毁于一旦,若是如此,我赵国六百余万百姓岂不是又要沦为世家大族的奴隶,所以寡人强军为的不是给赵国开疆辟土,为的是赵国百姓谋取永久的利益,所以寡人手中的军队和赵国600余万百姓是一体的,寡人手中的军队越强,那么赵国百姓的生活就越安稳。

太平盛世尚需提剑震慑宵小,如今乱世来临,诸侯割据,不强武备者,岂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王高见!臣粗鄙浅薄了!愿任凭大王惩处!”

耿武忙朝赵平行了一大礼。

赵平并没有责怪耿武,而是笑道:“身为赵国大臣,当为赵国百姓直言进谏,耿卿方才之言虽然不符合当下,但如果太平盛世,寡人为个人私欲穷兵黩武的话,耿卿的谏言不但无错反而有功。

再者说了,寡人召见众卿,为的就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如果大家都不说,那么寡人哪里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所以但凡朝会还是寡人召见,众卿皆须向耿卿一样,畅所欲言,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一说,然后我们大伙一起商议一下,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们说是不是?”

学识最渊博的蔡邕忽然问道:“不知大王口中的诸葛亮是何许人也?”

赵平突然想起自己说漏了嘴,因此忙尴尬的说道:“寡人随口一说,诸位切莫当真!”

对于诸葛亮,赵平一直让影卫盯着,但却并没有干预其生活轨迹以及选择。先前刘备三顾茅庐并未能将诸葛亮请出山,而诸葛亮在黄家说的那番话,影卫也加急送到了赵平这里。

但是直到如今,赵平还是没有收到诸葛亮前来投效的任何信息,而且影卫还跟丢了北上的诸葛亮,以至于让赵平觉得,诸葛亮会不会半路给山匪给宰杀了。

但是想想,从南阳到晋阳,必经之路好像都是赵国的疆域,而赵国疆域内,基本上看不到土匪盗贼的影子,所以诸葛亮被山匪杀害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如果渡黄河的时候掉进河里淹死,那还真的说不定,毕竟赵平到现在也造不出横跨黄河的大桥。

蔡邕见赵平陷入遐思,忙提醒道:“大王!今年是否要进行科举!”

赵平上一次举行科举还是在四年前,往后虽然每年也会有考试,但却不是针对大汉全境,只是朔方书院和晋阳书院的学生参加的考试。

赵平琢磨了一下,而后说道:“老师!今岁举行科举,不过今岁之后,寡人想将科举形成定制,每三年举行一次,至于具体的方法措施,寡人心中有些想法,待寡人写下来,老师拿去给礼部官员都看一看,有什么意见和看法都提出来,集思广益一下!”

蔡邕忙问道:“不知大王何时能写出来?”

赵平若是想写的话,很快就能写出来,但是赵平很少自己写东西,因为字丑。

赵平见蔡邕问,忙说道:“待寡人忙完手头的事,定将其写好送给老师一观!”

蔡邕忙道:“大王若是不善行文的话,小女文姬才学渊博,大王可去让小女帮忙润色!”

蔡文姬已经二十七八了,比赵平只小一两岁,但入宫服侍赵平多年,却是一子半女都未能生下,蔡邕自然是着急啊,因此借着此事,又给赵平上了眼药水。

赵平忙笑道:“老师放心,寡人定去找文姬帮忙!”

蔡文姬美貌和才学都是万里挑一的,赵平自然喜欢的紧,但蔡文姬身子单薄,每次和赵平欢好一半的时候,便体力不支,以至于赵平不得不去别的妃嫔那。

如此一来,虽然耕了地,但种子却是洒在了别家田地里,自家田地又岂能长出庄稼。

商议完政事之后,赵平又将逢集留了下来,商讨了一些军事,主要是离间一下袁绍和曹操,看看二人能不能打起来,赵国今年是安稳的政策,但赵平并不希望曹操和袁绍一直这样处于龟缩状态。

再者就是刘备居然再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具影卫来报,刘表为了解决荆南各郡世家割据的问题,命刘备、蔡帽出兵,结果蔡帽兵败,而刘备则是张飞和关羽的帮助下,占领了零陵郡和武陵郡,实力大涨,虽然接受刘表的任命,但实则已经是割据一方的诸侯。

而且据影卫来报,刘备正在谋夺攻取交州,赵平虽然想阻止刘备的扩张,但刘备的地盘离赵国太远了,赵平鞭长莫急。

赵平本想让孙坚出兵讨伐刘备,但是孙坚却是在和严白虎的一场战斗中受了箭伤,而且箭上还有毒,孙策为此派人前来晋阳求助名医华佗,赵平虽然答应了,但是华佗赶到的时候,孙坚已然毒发身亡。

于是吴国第一代国君就这样草草的落下了帷幕,孙策继任吴国第二任国君,虽然依旧和赵平修好,但是吴国目前的目标依旧是放在南面的严白虎和王朗,听闻孙策已经调集数万大军,准备今夏发起进攻,这种时候吴国出兵攻打刘备不大可能,所以赵平只得暂时放过刘备。

暖阁之内,赵平刚翻看完一份奏疏,忽然想起什么,便让人将蔡邕召回来,当面就直接说道:“如今我军掌控司隶、朔方、幽州、并州、冀州、豫州、所以寡人准备于各地修建书院,还得有劳先生调派先生前往各地书院担任讲师!”

蔡邕忙道:“大王兴孔孟之道,是为仁举,定会被天下士子所推崇!”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几百年下来,百家大都已不复存在,或者演变成了儒家的一部分,赵平决心兴孔孟之道,但同时也教授经世致用之学,因此赵国的士子是儒生不假,但所学已经从先前的儒家经义演变成百工之学。

对于格物致知,赵平前世都是半吊子水平,虽然有些想法,但还不是太成熟,最主要的天下还未平,等到四海平定,他在慢慢折腾也不迟。

赵平和蔡邕商议了半个时辰之后,最终决定于各州之所兴建州书院作为地方最高学院,此外各郡再分别修建郡学院,作为各州的分学院,然后分学院成绩排名靠前者可进入州学院学习,继而参加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

赵平的本意是设定乡学、县学、郡学、州学以及太学,而后取消私塾,以及那些地方大族举办的书院等,继而使得教书育人成为国家的事。

但是如今大汉皇帝还在,修建太学有些不合适,而乡学和县学的数量可不在少数,以赵国目前的财政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开支,再者来说也没有那么多的读书人去各地当老师,所以赵平只得先行折中,只修建郡学和州学,一步一步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