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5章 蚁附攻城(1 / 2)人在秦时,浪到失联首页

第455章 蚁附攻城

张机的面色逐渐凝重,一旁的李信倒是有些跃跃欲试。

“管他如何,打一打便知道了。”

张机迟疑了一下,认同了李信的观点。

光猜测是没有用的,眼前的必经之路上有个水坑,绕不过去,那不试试水的深浅,难道就停在那里不前进了么?

但张机并不打算把攻城的任务交给李信。

李信的确也有帅才,但他的作战风格是迅猛和刚用,战场直觉很灵敏,和后世那位冠军侯的作战风格极其相似。

这种将领适合和那种直来直去的敌人交战,若是遇上诡计,没准也会一头扎进去。

张机的目光在身后一众部将之中扫荡着,最终落在了最为低调的一个人身上。

“杨翁子,北门交给你了。”

“啊?”

忽然被点名的杨翁子愣了一下,旋即意识到不妥,抱拳领命。

只是,杨翁子完全没明白,为什么张机要点他的将。

羽林军中,除了羌瘣和王贲以外都集中在了这座帅帐之中,更何况还有那个名为腾的死士营统领,那可是将军的心腹家臣,怎么会把这种事情交给自己?

李信可怜巴巴地看向张机,意思是既然杨翁子不愿意,不如让他代劳,却被张机一脚蹬开。

杨翁子的的性格很像其父杨端和。

杨端和虽然也是四朝老臣,从昭襄王时期就颇受重用,但在军方的职位始终止不得进入前三。

武安君白起在时自不必说,那时候秦国将星云集,后武安君时代,军方以宗室大将嬴摎为首,王齮、蒙骜为副,杨端和与麃公二人居于三人之后。

孝文王和庄襄王时,嬴摎病逝,王齮、蒙骜和麃公位居前三,杨端和依旧保持着第四的位置。

如今麃公年老致仕,第三的位置被后来居上的王翦取代,杨端和仍旧保持第四。

但杨端和却又从无怨言,或者说眼尖的人会发现,这位资历和战功都远超王翦的老将军似乎并不在乎军方三巨头的位置,甚至在嬴政表达了对杨端和的支持后,杨端和直接闭门养兵病,似乎根本无意军方三巨头的位置。

别看杨端和始终没有成为军方三巨头,没有上将军衔,但杨端和却是秦国三位上将军出兵之时最喜欢带上的副将。

最大的原因,便是杨端和低调!

例如王齮、蒙骜和麃公三人领兵,作为当年同是武安君副将的袍泽,自然知道杨端和的能力。

杨端和带兵很稳重,性格沉稳,无论谁领兵,都可以将自己的后方或是粮道安心地交给杨端和。

而领兵征战时,杨端和也从不抢主将的风头,甚至将一些唾手可得的首功、大功让给主帅,自己只取次功。

能在秦国独领一军的人,至少人品上不会太差,就算人品不好的主帅,也不会得罪这位资历老、能力强、战功高,人脉又广的老将军。

面对杨端和屡屡的让功,再是厚脸皮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每一次只要杨端和担任副将,那么战功第一的往往是主帅,第二便是杨端和。

张机曾问过杨端和这样值得么?

杨端和的回答是:“呵呵,你们年轻人只看到老夫损失了头功,却没有注意到那些袍泽出征都必以老夫为副将。”

“老夫损失了头功,但却换来了更多的出征机会。”

“一次头功能抵两次甚至三次次功,但老夫却因为让出的头功而多换来了更多的出征机会和更多的次功,不仅把军中的人脉维护好了,还能捞到更多的战功,关键他们都还得感谢老夫,念着老夫的好,何乐而不为?”

而杨翁子虽是杨端和老来得子,却没有被溺爱,反而是更加严厉教导,生怕没有培养好这好不容易才生下的儿子,也因此杨翁子在杨端和身体力行的教导下,带兵的能力也超过了寻常将二代,性格一如杨端和,甚至比杨端和更加沉稳。

不争不抢又极其稳重的杨翁子也往往是王贲、屠睢、任嚣等人领兵外出时首选的偏将,所以张机这次才点了杨翁子的将。

城内韩军明显有些问题,让杨翁子这种性格沉稳的人去,损失会降到最小。

西门则是被张机交给了苏角。

苏角虽没有杨端和那般沉稳,但作为斥候营都尉,心细如发,不会放过战场上的任何一点细节,张机相信苏角能妥善应对潜在的危机。

南门和东门是屠睢的偏师负责,屠睢将这两座城门交给了同样沉稳的任嚣和这些日子风头正盛的桓齮。

四面围城的秦军在战鼓和各级军官的号令下开始向着城头冲去,密密麻麻的秦军统一披着黑色的甲胄,颇有些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无论是哪个时代,最残酷的战争莫过于攻城战,因为攻城时并没有太多的手段可以使用,只能蚁附而攻城。

是的,蚁附。

兵家的名将们以“蚁附”两个字形容攻城战,便是因为士兵们就像是像蚂蚁一样爬上去,然后又被敌人像捏死蚂蚁一样打了下来。

就算是孙武和吴起面对一座坚城,大多时候也无计可施,只能蚁附攻城。一如后世某位诸葛武侯北伐时,十万大军也被一座陈仓城所拦截,在采用诸多攻城器械配合的蚁附攻城下始终不得进,最终不得不罢兵。

秦军的士气很旺盛,攻城的士兵冲得很快,但却又没有超脱各自所在的伍、什、屯等建制,看似密密麻麻的秦军实际上也保持着一定的间隔,并不会造成韩军随便闭着眼睛射一箭都必定命中的情况。

这也是蚁附攻城时为数不多可以做些文章的地方,维持好间隔,以及士兵和攻城器械之间的距离,合理地分配每一波攻城时城下士兵和攻城器械的数量。

这一点,杨翁子、苏角、任嚣和桓齮都做得很好,虽然每个人对于士卒密度和数量以及器械的调配随着个人的用兵风格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都没有任何问题。

如今,随着秦军和墨家的合作,攻城器械的制造成本也越发廉价,哪怕是出于谨慎没有全力攻城,众人也都在第一波攻城时调上来了三十余辆攻城云梯和轒辒。

轒辒,四轮車,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