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李劼人,聊他的《南行记》。
艺术家
22:22:22
小悦好,聊聊!
?Michael,倾倒我世界
22:25:02
今天聊什么
艺术家
22:28:35
昨天我们聊了艾芜,今天聊李劼人吧。他也是我们成都的着名作家。
下面是他的简介。
李劼人,(1891~1962),中国小说家,翻译家。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学时代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着,擅长讲述故事。1912年开始写作,1915年以后,任《四川群报》主笔和《川报》社长兼总编辑,写了大量时评、杂文和近百篇文言、白话小说,内容多为暴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1919年6月,参与发起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年底去法国勤工俭学,并学习和研究法国文学。1925~1933年先后在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任教,翻译、改译法国文学作品,创作了《编辑室的风波》等10余篇短篇小说。1935年起笔、1937年完成的各自成篇又互为连续的长篇历史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是他的代表作。3部作品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十几年间四川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革,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广博的社会知识和风土人情的描绘,使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气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1921~1949年,他还翻译法国文学作品20余种,主要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东西》,福楼拜的《马丹波娃利》、《萨朗波》,法莱士的《文明人》,罗曼·罗兰的《彼得与露西》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劼人选集》1~5卷。
?Michael,倾倒我世界
22:30:02
嗯嗯 李劼人也很了不起
艺术家
22:38:35
我也去拜访了他的故居。
拜访李劼人故居
2018、2、3
我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也想当一名文学家。我以前拜访过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多次拜访过巴金故居和慧园。早就知道城东有一个文学家李劼人故居——菱窠。很想去拜访,但是不知道路。现在地铁开通了,非常方便。坐地铁7号线在四川师范大学前一站下,走出不远就是菱窠了。
菱窠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李劼人先生的故居。1939年春,为躲避敌机轰炸。李劼人先生在成都外东十里沙河堡修建了一座疏散房。因其面临菱角堰,为了邮寄方便,便在门楣上题写菱窠,意思是菱角堰边的窝。李劼人先生先后两次对其进行大修,并一直居住、工作在这里,直到1962年去世。1963年,李劼人家人把菱窠以及李劼人历年收集的书籍、报刊、字画等,全部捐赠给国家。这就是菱窠的来历。
走进故居,感到亭台楼阁,花木依依,环境清幽,很美丽。
庭院中竖立着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头像,很温和慈祥的。
我拜了先生的塑像,然后走进纪念馆,开始瞻仰这位家乡作家的生平事迹。
他于1891、6、20出生于华阳县,就是我读双师的地方。
在成都读中学,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同学有郭沫若,王光祁等人,他们常常聚会,写诗写文章振兴中华民族。
五四运动后,到法国勤工俭学学习文学专业,研究法国文学,有中国的左拉之称。生活艰苦,自己做饭。
回国后,办川报,写评论,传播好思想。被军阀杨森封了,不准办报。
1925年八月,国立成都大学成立,首任校长张澜,李劼人任文科主任,讲《中国文学史概要》。
后来开过小雅菜馆,研究川菜,别具风味,座无虚席,生意很好!
后来办工厂,办过民生机器厂,造纸厂等,实业救国,贡献颇大。
后来立志写作,写出了《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长篇四部,中短篇小说数十篇,还有许多翻译作品和文学评论等着作,真是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当过副市长,搞文化建设,维修文物古迹,工作出色。
后来他用他的稿费改建了菱窠,就是现在这个环境清幽的故居。
他于1962、12、24去世,去世前还在改写《大波》,可谓勤奋一生。
我看完他的生平事迹,对他充满了热爱和敬佩之情,他是我的好榜样,他是我们成都的骄傲。
李劼人说:即使不给稿费,我还是要写,写作已成为我生命的泉源。对于名利二字,我早已置之度外。
巴金说:李劼人是一位写实主义者,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学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
郭沫若说:他作品的规模之宏大已经足以惊人,而各个时代的主流,地方上的风土气韵,各个阶层任务的生活样式,心理状态,言语口吻,无论是男女老少的,都亏他研究的那样透辟,描写的那样自然。
看完他的纪念馆,又欣赏了他收集的名人字画,很受鼓舞。
我在留言薄上留下两首诗赞美前辈:
拜访菱窠
寒冬时节腊梅香,
暴风大波久向往。
一生爱国贡献多,
劼人故居放光芒。
赞美李劼人
寒冬时节腊梅香,
劼人故居久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