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余势仍在当空盘旋,有些腥淡的血味似乎在提醒着所有人方才发生的厮杀。
从徐荣的眼中,刘策看到了毫无掩饰的卑藐,那是与实力无关,人与人地位不同,身份尊贵卑贱差距的俯视,换言之,纵然徐荣先前说起刘策也算有些本领,也只是因为刘策本领才勉强高看一眼。
这等目光神色,往日时候,刘策多次遇到,在袁绍军中运粮的那几年,司责计量的粮官,多半就是这种态度。
不过,徐荣提及的卢植,言语间称卢植为卢师,让刘策对徐荣的傲慢兴不起半分波澜,便是心气极高的小黑,依着平日秉性,早就反唇相讥,此时,随在刘策身旁,嘴角蠕动几下,终究有些气馁的低头看着地面。
当世上,讲究的是学识,门系。
不管是出仕,还是养望,都需要受人举荐,家世何处,师承何人,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亦或说,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就比如,看到一处险地,一处高山,脑中想着,我要依着险地,如何布防,可以使得自己派兵布阵,战局优势。
看到一条水,又会想到,若是敌人来攻,我如何埋伏,引诱对方过水,我再半渡而击,一举破敌。
倘若说出这番言论的是袁绍,或者袁术,那么听到此言的人,多半会惊奇,由衷感到,这人果然是兵略大家,所思所想,都与凡人不同,日后定当会有一番作为,可谓是袁家的麒麟儿。
而这番话若是由小黑口中说出,便会有许多人指着小黑耻笑,你家中的田地种了么,柴木可曾够用,米盐还能吃几天,还不去山中打猎,取了皮毛药草,去城中换些用物,真是知为贫寒家中分忧。
世间两分,早在多年前便已经形同陌路。
卢植是涿郡涿县人,声名在幽州也是远扬,学成归来时,收了数名弟子,其中就有公孙瓒与刘备,后来卢植被征为博士,又平了扬州叛乱,拜为九江太守,更与蔡邕、李巡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书籍的倡议,将其竖立在太学门口,被世人称为太学石经,卢植名望更进一步。
待到张角叛乱,天下大乱,卢植掌兵,在冀州连克张角,无奈受人排挤,先后被罢免,又启用,随后董卓入京,终因拒了董卓招揽,而辞官归了幽州。
对于卢植,刘策是极为敬重的,正如王烈一般,虽然刘策根本没有机缘与他们有些交集,在刘策心中,始终对他们怀着敬畏。
到了此时,刘策原本一些想不通的地方,也豁然开朗了。
刘策终于明白,为什么刘和如此坚决的来亲自迎战公孙瓒,又什么执意让刘策不要插手其中。
刘和一定说服了卢植襄助他,平定幽州战乱。
从一开始,刘策就知道,与公孙瓒一同的徐荣,非但没有威胁,反而会帮助自己击溃公孙瓒,只要公孙瓒敢起军来攻取燕国,就会变成孤军,而公孙瓒一直期待的援军,根本不会到来,便是到来了,也是两面夹击之态,让公孙瓒败的更快一些罢了。
或许,公孙瓒敢出兵,徐荣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