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做是哪一个人都无法忍受,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一点都不能含糊,倘若汉军大败,那么长安城就会易主,皇宫沦陷,惠帝也不能自保,因为手下所有的兵马全都战死,没有兵马前来守卫他的安全。
然而战败的根本原因便是牧屿没有足够的能力守护好长安城,归根结底一切都是牧屿本身的原因。
前几次惠帝都忍受了,不是他不想更换将军,而是手中实在没有可以任用的人,因为如今的朝堂,渐渐有许多人被奸佞所收买,完全站在了他们那一边,权势倾倒太严重,惠帝孤掌难鸣,就算有忠臣的支持,可也无济于事,力量太少。
惠帝一方面要与奸佞相抗衡,还要注重韩仓的大军,分身乏术,而自身的能力又并不完善,有些欠缺,这就使得惠帝身上的压力巨大。
眼下,也就只能仍然任用牧屿,好在惠帝看来,牧屿的麾下还有一名颇为忠心的大将,莫雨,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立下功劳,还出谋划策,为大汉着想,惠帝将一切都看在眼中,很是欣慰,甚至心中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只是没有付诸于行动。
这件事情有些麻烦,倘若处理的不好的话,那么麾下的兵马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反对或者不满,毕竟牧屿率领大军的时间长了,威望也建立起来,这也是惠帝迟迟没有动手的原因,因为要考虑到综合的因素。
所以就是一拖再拖,况且至少有一点,惠帝是很器重的,那就是牧屿乃是忠于他,并没有异心,也正是这一点,惠帝才是这样容忍这。
长安城,经历一番大战后,元气大伤,兵马伤亡,虽然从城中的百姓看不出什么端倪,但是往往城池中巡逻的侍卫却因此少了不少。
不仅要看守四处城头,还要守卫皇宫,之前从皇宫内调出去的兵马基本上的都伤亡殆尽,仅剩下少数兵马存活着,这也就导致需要从大军当中抽调些兵马用来进攻做守卫,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多的大军,调派人手就很困难,俨然有着人员缺失的迹象。
所以,只能减少城池中巡逻的士兵们,将其运用到其他更为重要的方面上。
长安城头上,大汉的旗帜再次被高高挂起,象征着长安城仍然存在,在韩仓大军尚未撤离的时候,旗帜就被砍断过,这也算是对大汉的一种侮辱,既然不能完全歼灭你们,那么就以旗帜代替也不是不可以。
城内,暂时陷入一片祥和之中,从大战的硝烟当中缓和了过来,幸存下来的将士们心中则很侥幸,自己不是死去的那一批当中,要说战争的残酷,说实话,没有人是不怕的,多少有点恐惧。
只是有些人在经历的多了后,就会开始麻木,并不是不害怕,见多了,也就见惯不惯。
在距离长安城二十多里外的地方,韩仓率领大军休息一段时间,也慢慢开始踏上了归途,现在的兵力并不能做些什么,就算是将大汉的其他城池全都拿下,那也没有意义,本来兵马就不多,再被惠帝一阵抽调,可以这么说,只要韩仓大军前去攻打的消息送到,城中的汉军定会弃城而逃。
所以说,这等没有意义且收益不大的事情,韩仓不会去做,他还没有傻到那种地步。
整支大军在大汉的地界内,畅通无阻的向着沛城赶去,那里才是韩仓暂时的落脚点,况且,手下的兵力想要与汉军抗争,有着风险,不一定能够取胜。
这一段路途注定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成的,长安城可是在大汉境界的腹地,也就是说韩仓当初可是直插腹地,要知道一开始前来进犯之时,韩仓足足花了好长的时间在行军赶路之中,眼下回去,虽说没有阻拦,可这么久远的路途,花费的时间也并不会少。
话说帮助韩仓易容的老者,在韩仓潜入城中后,就消失不见,不知去向,使得看守他的侍卫们认为老者还在营帐之内,没有走掉,可是出乎众人意料之外。
易容老者的离去,不管是历风雨还是韩文,就连手下众多的兵马,都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到过,就好像人间蒸发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过既然老者不辞而别,那么历风雨韩文就不会主动去寻找,况且也不知要去往何处寻找,本想着感激一番,给予些黄金白银,毕竟他帮了韩仓的大忙,说什么都是恩人,要不是她,韩仓不可能救出项小渔,两个人也不可能安全逃出来。
况且,其易容本领令人叹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令人难以看透,这就给韩仓提供极大的掩护,能够在城内随意行动,在敌人的眼皮子下面胡作非为而不会有任何事情。
老者没有让众人知晓,其言外之意也有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不想他人前去打扰他,这次出手乃是随性而为,为了帮助韩仓击败大汉,算是自己尽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