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具体一点,人工智能又可以划分为弱、强和所谓的超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举个例子,下围棋的那只就是。
也就是说,不必在意机器是否使用与人类相同的方式执行任务,只要机器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效果就行了。
举个生物界的例子,鹦鹉学舌,鹦鹉不必像人一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说,只要最后说出令人满意的句子来了就行,至于它到底懂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谁在乎呢?
目前绝大多数的人工智能都是这样子的。
就算是看上去非常智能的语音助手和阿尔法狗,也是弱人工智能。
苏航要做的就是这个。
利用神经网络与BIM的结合,将深度学习应用到工程中的方案选择、检查优化、成本管理、……等中去。
苏航看着自己纸上写的乱七糟的想法,原来从零开始一篇论文还是有点困难的。
上次是系统给的一篇较为完整的说明,所以自己才会那么如鱼得水,一气呵成,写的得心应手。
但这都是错觉。
也许自己基础知识不错,也许自己有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但是,要真的去做一个科研项目,正如那两位老师所说,太嫩了。
都是系统给他的错觉,让他感觉自己很强。
其实,要独立做科研,不是会解几道题就行,也不是会建模就行。
也许加入到一个科研队伍里面去,苏航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能凭借着强大的学习能力逐渐适应科研的节奏。
但是,苏航并没有这类经验。
还有一点,数据。
上次张凯学长虽然给了一些数据,但是,一些特殊的数值一般工程也不会测量,真要做的话,还是得实际跟踪一个工程,并测量需要的数据。
这又需要“关系”了。
头秃。
这时就体现出导师的重要性来了。
苏航犹豫地看着赵老师的头像,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联系。
前面还想着,他要悄悄搞研究,然后惊艳所有人。
理想很美好,现实……不提也罢。
难道离开这些就做不了了吗?
当然可以。
科研经验主要还是发现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
假如这个问题符合时代需要,这个方法既是时代热点,又很有创新性,或者前所未有,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一篇论文就好了。
假如苏航肯花时间,那他照样可以做出成绩来。
但是这样太不划算了啊。
还有数据。
利用深度学习对实际工程将会发生的一些风险进行预测,靠什么?
数据。
没有大数据,没有真实数据,凭什么确保实际效果。
思考良久,苏航还是放下了手机。
先把自己的想法补完,再去找赵汉英老师。
基础还是上次的Autodesk Revit。
以后一定要把这个给替代掉。
苏航打算做一个可以预测工程中一些重点位置位移的数值模拟模型。
毕竟很多工程事故都是因为不该出现位移的地方出现了位移,导致裂缝,然后坍塌,死人。
或者位移超过了预期,导致裂缝,然后坍塌,死人。
又或者由于不应该出现的位移,然后地下水啊、滑坡等等,然后死人。
建筑工程领域的死亡人数很“荣幸”地成为了全行业之首。